人物名片:
張孝禮,男,59歲,江蘇如皋人,1982年入伍,1987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左眼失明,被評為三級傷殘軍人,并榮立二等功,1988年復員,受組織委派到吳莊烈士陵園擔任專職護陵員。
記者見到張孝禮時,他正弓著身子仔細擦拭著一方墓碑,陽光穿過蒼松翠柏,在老人瘦削的背脊上落下斑駁的碎影。“他早上5點就過來開始清掃墓園,這么多年來,我們都已經摸透他的作息了。”門衛大爺告訴記者,張孝禮的每一天都是從清晨5點開始的,無論嚴寒酷暑,風雨無阻。
四月的陽光已帶了些許灼人的溫度,勞作過后,張孝禮的額角已經掛滿了亮晶晶的汗珠。“這16.7畝地里,沉睡著178名烈士,每一寸都是我的職責所在,不能讓烈士們的家有一絲臟亂。”說話時,張孝禮的神情無比堅定。
跟隨著張孝禮的腳步,我們看到園區內無論是寬闊平坦的大路還是彎彎曲曲的小路,都干凈整潔,無一絲雜物,樹木高大蓊郁,草坪修剪整齊,簇簇繁花點綴其中。“別看這里地兒不大,要做的事情可多著呢。”正如張孝禮所說,雜草長出來了,他扛起鐵鍬清理;樹枝長亂了,他拿起剪刀修剪;石碑落灰了,他抽出抹布細細擦拭……很多人認為守陵是個清閑差事,但張孝禮的每一天都被這些細碎的瑣事填滿。
“遇到下雨天,有些活兒干不了,我就在屋里整理烈士名冊,重溫英雄們的事跡,等到再有人來參觀時,我就能講解得更豐滿。”張孝禮說,每講解一次烈士們的故事,他的內心就會沸騰一次,即使已經重復講解了三十多年,這種澎湃的感覺依舊沒有淡化半分。“英雄不敢忘,英雄不能忘,能把先輩們的革命故事講給后人們知曉,把紅色精神代代傳承下去,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”
繞過雄偉的英雄紀念碑,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被鮮花簇擁的灰色半球體,張孝禮告訴記者,這是52位無名烈士的棲息之處,多年來,他一直在想辦法幫烈士們尋找他們的后代親人。“我把這些烈士的信息都記錄了下來,編成信息冊,和市里干休所進行對接,盼望著能早日幫他們找到歸宿。”張孝禮說,雖然希望渺茫,但他從未想過放棄,只要有一點線索,他都會想方設法去求證,“歷史不會忘記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,我們更不會忘記。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被自己的后代親人找到。”
清明時節,因疫情防控需要,吳莊烈士陵園已臨時性閉園了半個多月,但幾座墓碑前卻擺放著新鮮的花束。面對記者的疑問,張孝禮解釋道:“這些都是烈士后人拜托我替他們獻上的,現在提倡‘云上祭掃’,有些年紀稍大的人不會使用網絡,就聯系到我,讓我替他們進行現場祭掃,有時候一天能接到十幾個委托電話。雖然最近閉園了,但感覺自己好像更加忙了。”張孝禮笑著說道。
三十四年來,張孝禮用一顆赤子之心守護著178名長眠的英烈,默默奉獻,無怨無悔。未來還能守護多久?張孝禮給出的答案是:“身上的軍裝雖然脫了,但心里的軍裝要穿一輩子,只要組織還需要我,我就會一直在這兒。”□融媒體記者周玲